【海外故事】多瑙河的潮声与半世纪的回响
|
|||||
|
|||||
站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畔,五十年的光阴如同这条欧洲之河般奔涌而过。河风裹挟着鱼腥草味的水汽拂过面庞,恍惚间,那些在云南小龙潭露天煤矿的尘土、攀枝花机场的云雾、安哥拉草原的烈日与塞尔维亚泽蒙小镇的星光中,沉淀的岁月正随着波光一帧帧浮现。 多瑙河和塞尔维亚萨瓦河交汇处 从机油味到安全网的跨越 1996年,当二十一岁的我第一次拧紧内燃机的螺栓时,或许未曾想到,这双沾满机油的手会在二十八年后,为跨国工程编织起安全之网。云南小龙潭的煤层、攀枝花机场的跑道、中原高速的沥青路,每一处都镌刻着技术工人的执着——那是对机械的敬畏,对工艺的较真,更是对“责任”二字最朴素的诠释。 如今而立之年,当命运将我从修理车间推向安全管理岗位时,我方才明白:真正的工匠精神,不仅是让机器运转,更是让每个生命远离危险。从安哥拉卢埃纳134公路石料厂的爆破现场,到罗安达供水入户工程的每一条街道,我逐渐懂得,安全帽下的每张面孔都是家庭的牵挂,而我的使命,就是让这些牵挂永远完整。 十七年安哥拉岁月的馈赠 2007年8月,当飞机降落在罗安达时,我尚不知这片红土地将成为第二故乡。十七年,足够让一个异乡人读懂非洲的雨季与旱季,读懂葡萄牙语中“Obrigado(谢谢)”的真诚,更读懂中国援建者的孤独与荣耀。 在安哥拉卢埃纳机场,我们用中国人的效率在草原上画出航迹;在134公路,我们让车轮碾过丛林与部落间最后的隔阂;在罗安达供水工程,当清澈的自来水流涌入每一户居民家中,非洲母亲眼中泛起的泪光,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。而新冠疫情的三年,则让我深刻领悟:安全员守护的不仅是工地,更是人类在灾难中的尊严与希望。那些为当地员工测体温、分发口罩的日子,那些与大使馆共同筹措物资的夜晚,终将成为中非友谊长河中闪光的注脚。 多瑙河畔的安全经 2024年7月,当塞尔维亚的阳光洒在泽蒙客运铁路项目时,五十岁的我再次成为“新人”。这里没有安哥拉的面包树,却有青铜穹顶和高耸的教堂;这里不再需要应对疟疾与内战,但欧盟标准的安全规范同样严苛。站在多瑙河大桥下,我忽然懂得:安全管理的本质,是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共同语言——无论是非洲草原还是巴尔干半岛,对生命的珍视永远相通。 河与岸的哲学 多瑙河在此处分流,一如人生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分野。回首半生,我庆幸自己始终是“河中的摆渡者”,从技工到管理者,从中国到非洲再到欧洲,每一次身份与地域的转换,都是对舒适区的告别,对可能性的拥抱。而今站在塞尔维亚多瑙河的岸边,我更加笃定: 所谓成就,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:二十八年安全零事故的记录,不是天赋,而是每天多一次巡查、多一句叮嘱的累积。 所谓格局,是在异乡成为“桥梁”:从教非洲工人系安全带,到向塞尔维亚监理解释中国标准,文化差异终在专业与尊重中消融。 所谓永恒,是让经历成为火种:我愿将安哥拉的防疫经验、非洲项目的本土化智慧,化作塞尔维亚泽蒙客运铁路项目的安全基因,让后来者走得更稳。 给五十一岁的自己 今夜,多瑙河的星光将落入酒杯。五十岁生日,我许下三个心愿: 愿项目平安:泽蒙客运铁路早日贯通,让塞尔维亚的列车载着中国标准驶向欧洲。 愿故人安康:那些在安哥拉并肩作战的兄弟,那些在国内守候的亲人,愿岁月温柔以待。 愿初心永驻:五十岁,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座驿站。接下来的旅程,我仍愿做“安全世界的学徒”,在塞尔维亚的晨曦中,继续书写中国工程人的故事。 河风再次吹起,多瑙河的浪花拍打着岸石,像在为五十岁的我鼓掌。这一生,我修过内燃机,建过机场公路,守过生命防线,走过三大洲的土地——而今,我准备好以更从容的姿态,迎接下一个五十年的潮起潮落。 生日快乐,五十岁的自己! 愿此生如河,奔涌不息,惠泽四方。 |
|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