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海外故事】一声“队长”,胜过千言 |
|||||
|
|||||
在西非的烈日与尘土之间,有一群并肩作战的建设者。他们不说同一种语言,却有着一样的汗水与坚持。在电建集团承建的贝宁各大项目中,不少本地员工早已与中国同事结下了深厚情谊。马夏尔,便是这样一位被大家认可的“老员工”。 从大波波体育场项目开始,到棉花之路,再到如今的沥青路二期,马夏尔始终追随同一个中国队长——现任贝宁科托努市政道路改造和整治工程LOT2B和LOT3B项目经理助理的吕宝健,整整七年。这七年里,他们风雨同舟,打过地基,修过路面,也一起扛过突发的挑战与困顿。时间把彼此从上司与下属变成了朋友,甚至是亲人。 然而,就在五月吕宝健回国休假期间,马夏尔突然病倒了。最初只是明显消瘦,干活也使不上劲,后来便住进了医院。六月下旬,队长回贝宁的第二天,天阴沉沉的,像压着一层厚棉。马夏尔的母亲冒着阴雨,神情焦急地走进营地办公室,说儿子病得很重,整日卧床不起,饭也吃不下,医院花销更是让全家一筹莫展。 吕宝健听后不禁皱眉,温声劝她说:“让他吃点东西啊,用玉米粉煮成糊糊,也容易下咽。”他看出母亲话到嘴边又咽下,翻了翻口袋,再翻抽屉,最后一拍脑门匆匆走出。几分钟后回来时,手里多了一小沓现金,郑重地塞进她手中:“先拿着用,等我找好资金,再亲自去看看他。” 几天后,又是一个阴沉的下午,吕宝健带着翻译和环境工程师,驱车一个半小时赶往洛美医院。途中他还特地挑选了鸡蛋和易入口的水果。母亲早早在医院门口等着,领着他们穿过狭长的走廊和几处转角,终于来到马夏尔的病房。 病床上的马夏尔瘦骨嶙峋,眼神呆滞,整个人蜷缩在被子里,只露出两条干瘦如柴的手臂,手背上还插着一根粗而长的输液管,透明的液体一滴滴渗入他体内。吕宝健一看到和之前判若两人的马夏尔,禁不住感叹:“你怎么瘦成这样了?” 然而马夏尔仿佛被病魔暂时囚禁了,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。直至母亲俯身反复轻声呼唤他,他的眼珠才转动起来,艰难地辨认着眼前的人。当翻译问他:“你还认得他吗?”他费力地皱了皱眉,带着一丝虚弱却不容置疑的倔强,吐出几个字:“是我的队长啊,不是吗?” 听到这句熟悉的称呼,吕宝健嘴角泛起一抹心酸的笑意,走近床边,把鸡蛋和水果递给母亲,又拿出一沓纸钞交给她:“这是一点心意,希望能帮你们渡过难关。”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,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道谢。 但他更关心的,是病情。母亲说马夏尔患有肺部感染并伴有严重贫血,医生表示,只要营养跟上,静养一段时间,就能逐步恢复。吕宝健急得蹦出几句生涩的法语:“吃饭吃饭!不吃饭不好!吃饭了,等身体好了,来干活!”外人听来或许一头雾水,但七年的并肩奋斗早已让马夏尔心领神会。他挤出一个微笑,艰难地点了点头。 临别前,吕宝健叮嘱了几句,终究还是不舍地离开了。回程的路上,他从手机里翻出一张两年前的照片:那天海边阳光正好,壮实的马夏尔举着手机,旁边的他侧身看向镜头,两人笑得灿烂坦然。 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? 愿来日碧海晴空,再展笑颜; 愿在钢筋水泥中,再次并肩。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探望,而是一份深深的人文关怀,是电建集团“以人为本”理念的真实写照,更是中贝友谊的动人剪影。风雨兼程的建设路上,电建集团不仅在筑路,也在筑情,筑心。 |
|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