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夏蝉鸣里的童年诗行 |
||||
|
||||
七月的风裹挟着豫东平原特有的温热,掠过青纱帐般的玉米地,捎来泥土与草木混合的芬芳。记忆的丝线被轻轻勾起,将我拉回那片充满烟火气的故乡热土,拉回蝉鸣、欢笑与麦香交织的童年盛夏。 “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。”当烈日开始炙烤大地,豫东的夏天便轰轰烈烈地登场了。村头的老柳树垂下万千丝绦,树荫下的石板凳成了大人们纳凉的好去处;而我们这群孩子,早已迫不及待地奔向心中的乐园——那条蜿蜒流淌的小河。河水清澈见底,水底的鹅卵石泛着温润的光泽,小鱼小虾在水草间穿梭嬉戏,宛如灵动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跳跃。 “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。”我们虽没有小艇,却有着不输古人的野趣。卷起裤腿,光着脚丫,小心翼翼地踏入清凉的河水中。脚下的细沙软软地包裹着脚掌,时不时有调皮的小鱼游过,轻轻啄一下便快速溜走,惹得我们咯咯直笑。双手在河底摸索,忽然触到滑溜溜的东西,心中一喜,猛地一抓,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便在手心里扑腾起来。运气好的时候,还能摸到肥美的河蚌,拿回家让母亲做成鲜香的菜肴。有时玩得兴起,干脆一头扎进河里,像一条条欢快的小泥鳅,在水中嬉戏打闹。水花四溅,笑声也随着水波荡漾开来,惊飞了岸边芦苇丛中的白鹭。 日头偏西,当肚子开始咕咕叫时,我们便三三两两地从河边散去。这时,最期待的莫过于去发小家蹭饭。还没走到家门口,就能闻到从厨房里飘出的诱人香气。发小的妈妈总是热情好客,见我们来了,脸上笑开了花:“快进来,刚包的包子,还热乎着呢!”蒸笼掀开的瞬间,白雾升腾,一个个白胖的包子探出脑袋,褶子均匀,宛如绽放的白玉兰。咬上一口,皮薄馅大,鲜嫩的肉馅混着浓郁的汤汁在舌尖散开,烫得直哈气,却又舍不得放下。 饭桌上,除了美味的包子,还有发小妈妈亲手腌制的咸菜酱豆。那酱豆黑亮油润,一颗颗裹满浓郁的酱汁,咸香中带着微微的发酵香气,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增。夹一筷子放在白米饭上,瞬间为平淡的米饭增添了丰富的滋味。咸菜则切成细细的丝,拌上些许香油,清爽解腻,与包子、酱豆搭配在一起,堪称完美。我们大口吃着,不住地夸赞。 吃饱喝足后,我们并不急着回家,而是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,听发小的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。老爷爷摇着蒲扇,慢悠悠地讲述着豫东大地的传奇往事,从古老的传说到近代的抗战故事,每一个都引人入胜。我们托着腮帮子,眼睛瞪得大大的,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。树上的蝉鸣声此起彼伏,为这温馨的时光伴奏;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,在地上织就一幅斑驳的画卷。 当暮色彻底笼罩大地,玉米地里便成了我们新的战场。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”打着手电筒,我们一头扎进这片绿色的海洋。玉米叶子沙沙作响,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。金蝉总是藏在隐秘的角落,有的刚从土里钻出来,正缓慢地攀爬;有的已找到合适的位置,准备完成生命的蜕变。发现目标时,大家会兴奋地压低声音呼唤同伴,那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。小心翼翼地将金蝉收入瓶中,感受着它在掌心轻轻蠕动,那一刻的满足感,是长大后再也无法体会到的纯粹快乐。 如今,离开家乡多年,城市的钢筋水泥取代了广袤的田野,车水马龙的喧嚣掩盖了蝉鸣蛙叫。但每当盛夏来临,记忆中那片充满生机的豫东大地,那些在河里摸鱼、在发小家吃饭、在玉米地里捉金蝉的画面,便会如潮水般涌来。“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。”岁月流转,曾经的少年已不再年少,但豫东仲夏的美好回忆,却永远是心中最温暖、最珍贵的存在,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,一首悠扬的诗,在时光的长河中久久吟唱,永不褪色。 |
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